忍让是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不斤斤计较,争强斗逞,责备抱怨;忍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豁达,一种胸怀,一种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宽容不是对假、丑、恶的投降和妥协,而是对他们的包容和理解。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忍让和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宽容,可以理智、冷静的处理问题,而不会感情用事,惟我独尊。
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因人际关系矛盾激化,情绪偏激,不能容忍,而导致的恶性行凶案件占全部凶杀案的60%。而作案者大多是血气方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如果变得冷静了、明智了、宽容了,世间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悲剧,不会出现太多的恐怖案件。“和为贵,忍为高”,聪明的人懂得退让和忍耐,因为忍耐能带来幸福。很多时候,两强相遇,狭路相逢,双方如果能够明智地各退一步,那么,大家都有条生路。
一颗粗糙坚硬的沙粒,凑巧掉进了张开的蚌壳中,闯入蚌壳的沙粒象一个不规则的刀子,给蚌带来了尖锐的痛楚,忍受是别无选择的, 蚌不怨天尤人,而是用他柔软的身体和体内的营养把沙粒紧紧包围起来,呵护,滋养,让它日益光耀,最终,蚌终于用它的隐忍和包容将沙粒养成了美丽的珍珠。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这种蝙蝠个头不大,但却是非洲野马的天敌。吸血蝙蝠通常以吸食动物的鲜血为生,当它们攻击野马的时候,总是附在野马的腿上,用锋利的牙齿迅速地刺入马腿上的静脉,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这种蝙蝠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很难被驱赶,只要它一吸附到马腿上,无论马怎么暴跳都无法将它甩掉,只有当蝙蝠吸饱了血之后才会自行离去,而此时野马也已经奄奄一息了,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其实这小小的蝙蝠是无法把整匹马的血吸尽的,而野马被吸掉的那些血液也不足以致命。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野马会在吸血蝙蝠的攻击下毙命呢?经过仔细观察,动物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其实真正促使野马死亡的并非是鲜血的流失,而是为了甩掉吸血蝙蝠,野马们通常都会暴怒和狂奔,是长时间的暴怒和狂奔让它们体力急剧消耗,最终引起心力衰竭——这才是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小不忍,致大灾”;“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古往今来,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剧、多少恐怖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争强斗逞,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面对一些无法改变的现状,和不可补救的事情,与其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痛苦悲伤,不如一笑了之,来点宽容和幽默。宽容自己的局限,宽容别人的偏见,宽容父母的唠叨、宽容丈夫的懒散、宽容孩子的顽皮、宽容朋友的欺骗,将生活过得轻松惬意,让胸襟自然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