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担保制度涉及对嫌犯全部或部分财产进行假扣押,在嫌犯未宣告有罪前全面实施该制度难免引起社会争议。为减少争议,可考虑缩窄经济担保制度的适用范围,例如规定该制度只适用于涉及暴力犯罪(参考第6/98/M号法律中暴力犯罪的定义)的案件。为尊重“无罪推定”原则,不适宜在侦查阶段且检察院尚未对案件作出是否控诉决定前执行经济担保制度。该制度同样不应等到嫌犯被确定宣判有罪后才运作,否则嫌犯有充足时间转移财产,这时被害人聘请律师提起执行之诉可能来得太迟。基于此,经济担保制度应在检察院提出控诉后,即案件处于预审阶段或审判阶段推动适用,且应允许检察院主动在控诉书中提出,或透过被害人向刑庭法官或审判法官提出关于要求嫌犯提供经济担保的申请。具体而言,建议修改澳门《刑事诉讼法典》关于经济担保的条文,尤其在保障被害人赔偿的经济担保方面作出下列调整:允许检察院在提起控诉书时,倘控罪涉及第6/98/M号法律提及的暴力犯罪,且卷宗显示嫌犯在本地个人或与家人拥有不动产及该不动产存在转移的风险,又或被害人在侦查阶段曾要求嫌犯提供经济担保或假扣押嫌犯财产,又或接到该等财产承诺买卖或准备转移的具体信息或投诉,检察官可按照澳门《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在控诉书内正式向法官提出嫌犯需提供经济担保及担保的具体金额。刑庭法官在预审阶段需对该经济担保申请作出决定。如案件无预审,经济担保申请应在审判法官订定开庭日期的批示一并作决定。倘若刑庭法官或审判法官在预审或审判阶段收到被害人提出要求嫌犯提供经济担保的申请,相关法官应在听取检察官意见后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