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也叫连环画。
最早的连环画出土于马王堆,清代有了石版印刷,到了二三十年代,应该是受有声电影的影响,连环画“开口说话”了。直至五六十年代连环画进入了自己黄金时代。文革后期,也就是自己出生的年代,小人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等我们能看书识字了,小人书就成为70后的孩子们最珍贵的课外读物。
那时候的孩子们书包里除了课本以外,总是藏着几本小人书。想在同学面前炫耀,又怕老师发现,以影响功课为由给没收。为了减少暴露的次数,排除不必要的危险,几个小伙伴像小人书中的鬼子一样,下了课就鬼鬼祟祟聚集在校舍墙头,拿出各自的小人书,你的给我看,我的借你读,互通有无,好不快乐。
《大刀王五》、《西游记》、《隋唐演义》、《岳飞传》、《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等都是男孩子喜欢看的而女孩子更喜欢看《红楼二尤》《、西厢记》、《卷席筒》等等这样内容相对温和一些的小人书。童年时代,在小人书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找到了多少乐趣,现在想来,总有一种情绪温暖着自己。那个一去不会再回来的时代,让许许多多长大的我们在身心疲倦的时候,情绪低迷的时候,就会不经意间想起来。她犹如一个摇篮,想让自己变回一个婴儿,就那样懒懒地,沉沉地,香甜着睡着。
那是遥远遥远的年代,在东北小村子里的一户人家的炕头上,一群孩子围着一个男人,正津津有味听那个男人读一本小人书。男人是燕儿爸,此时燕儿最得意,因为那本小人书是她爸卖菜时在路上捡回来的。燕儿的弟弟叫驴子,更是不得了,谁都不能离他爸太近,好的位置,也就是可以清楚看见图画的地方,是属于他的,我是一群孩子中最老实的,只能靠在最后面,也就是只能听声音,不能看见图画。
那是一本没有开头的小人书,却成了当年我们那群孩子心里最大的梦想,燕儿一家也如宝贝一样收藏着。只有他们家人高兴的时候,才能拿出来满足我们这群毛孩子的愿望。每次燕儿爸慢条斯理去拿小人书时,我们兴奋地小脸通红,个个像“二踢脚”一样响亮炸开,欢笑声顿时弥漫着整个农家小屋。那番情景至今不能忘却,闭眼想去,仿佛就在昨天。
当我和哥哥开始收集小人书的时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风格了,工笔绘画、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摄影等等形式的小人书成为我们童年中最华彩的章节。那是明亮的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一个大不同的世界。
《茶馆》是我和哥哥合伙买的。2角8分吧,我出的钱少,我哥哥先看。
《西游记》是哥哥给买的。24本,刚买时我识字也不多,哥哥念给我听,哥哥有不认识的字就胡懵,我还照样听着有滋有味,如今我至宝珍藏。
如今,哥哥已经是收集小人书的半个专家了,他每次海吹除了崔永元,他就是第二人了。是的,哥哥的小人书还是有点规模的,二千多本所包含的内容形式和年代的久远都能让他洋洋得意。我不知道哥哥想过没有,他后来收集的小人书与小时侯陪伴我们俩个一起走过的小人书,在阅读时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哥哥已经不去阅读了,更别说回忆往事了,那些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小人书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他在哥们面前炫耀的资本了。
今天女儿这样大的孩子好像不怎么知道小人书了,她们的书架里全是色彩艳丽的卡通图册,以及内容成人化了的连环画。比如《阿衰》比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我弄不懂这一代的孩子,将来他们能回忆起小时候所读书的内容吗?对于人生来说,会不会少了一些思考和回味呢?
时间就是一块大橡皮,它擦拭了岁月的痕迹,却还原于一个干净的世界。这个世界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梦乡里,在自己想象的摇篮里……